首页 >> 若榴

粮食购销步入新常态新粮收购难去库存化压力大毛脉杜鹃

发布时间:2022-07-28 02:50:58 来源:正谷农业网

粮食购销步入“新常态” 新粮收购难 去库存化压力大

粮食购销步入“新常态” 新粮收购难 去库存化压力大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困惑、纠结和适应之后,在今天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判断已成为共识。在大环境的笼罩下,国内粮食供求也逐渐进入了新的周期,市场矛盾逐渐突显,粮食购销也呈现出了新常态,市场思维定势不断被打破。  三量齐增成为新常态  虽然我国已实现夏粮十二连增、全年粮食十一连丰,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进口数量和库存量同增的局面。  三量齐增现象确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但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有其必然性。由于政策的支持,农民种植积极性提高,粮食连年增产;由于政策的支持,国内粮价连年走高,国内外价格倒挂,进口压力增大;由于政策的支持,政策性收储力度加大,庞大的库存应运而生。  难道是政策惹的祸?  对此,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申洪源认为,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尽管‘三量齐增’的情况会继续对我国的粮食市场造成不良影响,如粮价下行、财政压力大、市场依赖度提高等,但问题的根源在于终端消费难以支撑当前的供应局面。  我们可以积极正确的看待‘三量齐增’,申洪源表示,在阶段性供应宽松的背景下,‘三量齐增’可以给予我国粮食市场及农业发展更多的调整时间和改进机会。例如可以适度降低对产量的要求,而通过在较高的‘库销比’时期来调整我国的农业种植结构,适度开展休耕,并给予农民适当补贴;或是利用‘三量齐增’时期来调整国内粗放型生产方式,通过加大进口和扩大储备投放来缓解国内的水资源、环境资源以及生产种植等方面的压力;还可以适当利用进口粮食品种的价格优势或质量优势来刺激国内对于优质品种的推广和种植。  仓容偏紧是硬伤 新粮收购难度增大  多年来的粮食收储政策稳定了农民收益,是国内粮食连年增产的重要推动力,但随之相关问题也在一些地区不断显现:连续的政策性收储使得大量粮源进入国家库存,国家政策性粮食拍卖销售不畅,多年累积叠加,造成局部地区仓容紧张,新粮收购难度增大。  以玉米为例,据测算,当前我国临储玉米结余量约1.5亿吨,且因大豆、棉花、杂粮等种植区域不断向玉米转移较明显,中华粮网预测,2015年我国新季玉米产量有望达到2.197亿吨,再创历史新高。  从2008年开始,国家在东北地区推行玉米临时储备政策。在当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该政策对于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正是由于这个政策,导致东北地区粮食仓容严重不足。据中储粮吉林分公司购销计划处处长宋海河介绍,目前分公司辖区各种性质粮食严重超负荷,玉米最为严重,当前仓库已爆满,销不动、调不出、储不下,深加工严重开工不足,饲料用粮大幅减少且低成本替代品增多。目前分公司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已没有空余仓容,加上租库收购人员有限、委托收购风险隐患多,大量积压的粮食将出现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宋海河说。  在产粮大省河南,连续多年启动小麦托市收购,在确保农民卖粮渠道通畅、保护农民种粮收益和种植积极性的同时,仓容紧张的问题同样突出。据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相关人员介绍,截至目前河南辖区内中央事权粮食已超3000万吨,当前直属企业仓容已经充分利用。若后期再启动政策性收储,将面临仓容不足的问题。  10月8日,国家粮食局发布通知用两个前所未有来形容当前的粮食储存形势:目前我国粮食库存达到新高,各类粮油仓储企业储存的粮食数量之大前所未有,储存在露天和简易存储设施中的国家政策性粮食数量之多也前所未有。  对此,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表示,由于近年来政策粮主导作用较为明显,在当前政策变革时期,其它主体收购会更加谨慎,导致政策外收购主体减少,从而再度强化市场对政策性收购的依赖。同时,政策性定价不能很好的反应供求关系,价格信号失真,也使粮食品种结构性失衡现象突出,于是就表现为一些品种库存积压较为明显。张智先建议,应增加种粮农户补贴,在保证农户种粮收入的前提下,加快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进程,让价格反映真实的供求,引导种植结构的调整。  库存问题待解,而秋粮收购的压力已经袭来。新粮下来了哪里能存,始终是粮食流通环节的头等大事。此前,中央已启动新一轮的粮库建设,应对国内粮食收储设施能力严重不足的瓶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印发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下称《规划》)中表示,在2015年底之前,要完成集中新建仓容5000万吨任务,以缓解黑龙江、吉林等粮食主产区,和中储粮总公司仓储严重不足的窘境。  过高的粮食库存始终盘踞在粮食仓储与流通领域,进而影响到整条产业链。解决仓容不足是当务之急,但是补充仓容毕竟治标不治本,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后续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当前中国在粮食物流、应急供应体系、粮油质量检测监测、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等五个方面仍是短板,此次政策调整与改革将会从以上方面通盘考虑、逐个击破。  近日,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就今年秋粮收储准备以及粮食仓储设施、科技储粮、智能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时指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及早研究制定政策措施,着重做好腾仓压库工作,保证今年秋粮及时收储入仓,不出现农民卖粮难问题。据了解,财政部已会同有关部门在政策性粮油竞价拍卖销售、加工企业补贴、简易仓储设施建设、跨省移库、粮油利息费用补贴拨付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尤其是在中央财政收支形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近期提前预拨了明年一季度238亿元政策性粮油利息和保管费用补贴资金,支持中储粮积极落实收购资金、加强仓储保管。  粮食进口真的猛于虎吗?  因全球粮食供应充足,且新年度小麦、玉米和大米丰收在望,同时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下跌。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国际谷物价格则整体下跌35.7%,跌至五年最低,其中小麦价格下跌40%,稻谷下跌16.5%,玉米下跌38%。相对应的国内粮食价格,在相同的时间段则分别上涨了13.7%、16%和29%。  其实,从2012年起我国所有粮食品种价格已全都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且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9月在《求是》发文称,目前国际大豆、玉米、小麦、大米价格分别比国内价格每吨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而这给国内市场带来一定冲击,粮食进口数量持续增加,挤占了国内市场销售份额。而中国海关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9月份我国谷物及谷物粉进口量为313万吨,2015年1-9月共进口2608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1.2%;大豆前9个月累计进口5964吨,去年同期5274吨,同比增加13%。  对此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三大主粮由于受关税配额调控,其直接进口量其实并不多,大概在300到500万吨。但是以玉米为例,我国南方玉米进口完税价格低于国内玉米800元/吨以上,特别是高粱、大麦、木薯作为饲用的替代品,没有关税配额限制,进口数量激增。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全国高粱、大麦、木薯及玉米等替代品进口量超过3000万吨,可替代国内玉米数量在3100万吨以上,这必然对国内玉米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在进口粮食品种结构方面,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认为,生产和消费的结构不对称,即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进口激增的重要因素。去年进口粮食突破1亿吨,但其中七成以上是大豆,全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长12.7%。而国产大豆产量只有1200多万吨,表明我国大豆生产满足不了国内需求。有些国内短缺品种确需进口,除大豆外,进口部分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饲料用玉米满足了国内多样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余缺调剂性质,主要原因还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巡视员胡恒洋也指出,深化粮食流通体系改革中,要完善粮食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推动粮食进出口调控从主要控制进口向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转变。  去库存化任重道远  当前来看,中国的粮食库存量世界第一,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华粮网根据政策性粮食收购数量及拍卖成交情况测算,截至目前,我国政策性小麦库存约4000万吨,临储玉米库存约1.5亿吨。稻谷、小麦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玉米执行临时收储政策,农民确实得到了实惠,但经过近10年来的实施,也到了难以为继、危如累卵的时候。  关于粮食高库存的问题,有市场人士认为,生产连年丰收与消费疲软、价格天花板与适度保护农民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粮食去库存困难重重,在没有重大调整政策出台的前提下,国内粮食高库存的态势或将持续到十三五期间。当前,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试点工作已经开展,油菜籽收购也已告别临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的决定性作用愈发显着。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国家当初通过粮食托市收购来稳定市场,但现在托市收购遭遇麻烦,全盘否定和马上取消托市收购是不合适的。他指出,要避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即托市收购要不就是把价格托的高高的,要不就不托市。当然,供求过剩的时候市场是可以通过降价调节过来的,价格下降出现卖粮难,农民种地不划算自动不种或者少种来减少产量,但是这个是一种破坏性的调节!完全交给市场,粮食生产结构肯定会调整,这种调整有可能会出现调整过度的问题。因此,粮食调控政策改革是长期的,不能一蹴而就,政策既要适应过渡期的现状,又要着眼于长远,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并渐进地将粮价决定权逐步还予市场,确实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明智选择。业内人士建议,当下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进科学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并建立高效的农业信息传播渠道,化解供需双方在不同区域间的信息不对称困境,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效率。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是新形势下更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在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面前,需要发展的眼光,而只有让市场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产品市场所面临的僵局才能被打破,主体的活力才能被激发,产业链本身所具备的自我运转、修复能力才能逐渐成熟。  总之,去库存化这件事情,将会困难重重,任重而道远。  原标题:仓容紧缺 库存高企 国内粮食购销进入新常态

玻璃拉伸试验机

ZCGW-50B钢筋弯曲试验机

全自动弹簧扭力测试机报价

微机控制低温冲击试验机

矿用链条在线检测设备

友情链接